徐光炜教授是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34年10月出生在上海,1956年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及教学工作。1969年起从事肿瘤专业工作,后任肿瘤科主任。1973年组建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等职。1995年在原肿瘤研究所的基础上又新建了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暨北京肿瘤医院,至今一直主持医院工作。徐教授是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胃癌协作中心委员、国际胃癌研究会理事、亚太地区癌症协会常务理事,并任《中华肿瘤杂志》、《中国肿瘤临床》、《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Gastric Cancer》等10余种中外专业杂志的编委、常务编委及主编。1978年被评为全国第一届科技大会先进个人,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荣获1983~1992年度卫生部优秀卫生科普工作者一等奖,并荣膺1993年全国优秀医学科普工作者称号。
徐教授是我国肿瘤外科治疗方面的权威,他倾注30余年心血致力于胃癌及乳腺癌的防治及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胃癌、乳腺癌的防治是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期间重点攻关课题,徐教授是这两项攻关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73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胃癌临床病理分期标准”,被国内同行广泛接受而成为全国统一的标准,随后,又提出了“网膜外剥离”的胃癌根治手术方法,在国内二十余所肿瘤医院推广,提高了胃癌的疗效。他1984年前往美国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回国后不久即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完成了“胃癌放射免疫导向手术的研究”,该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大幅度的提高了胃癌手术的疗效。徐教授还依据国情,适时研究出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国妇女乳腺癌X线分型”,从而明确了乳腺癌的高发人群;同时建立了乳腺癌普查的实用技术,该技术被卫生部授权在国内推广,为乳腺癌的预防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徐教授以丰硕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卫生部、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1项。
徐教授在与癌症打交道的几十年中深切体会到癌症不仅是躯体的疾病,而且与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的不断变化,癌症——这一生命的杀手,已占据人群死亡率的第3位。徐光炜教授深感肩上的重任,他依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癌症的防治工作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在他的倡导下,组织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会,有利地推动了国内癌症康复工作的开展;徐教授提出肿瘤专科医院除从事肿瘤专业诊疗工作外,还应走向社会积极开展肿瘤的预防及康复工作。目前,北京肿瘤医院已率先向社会推出“全方位的服务模式”,建立了肿瘤预防科及康复科,并开展相应的技术指导。此项工作受到广大医界同仁及癌症患者的一致拥护,推动了控制癌痛的工作,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
徐教授多年来一直主持医院管理工作,但他始终站在肿瘤外科诊断、治疗的最前沿,不断进行深层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撰写《肿瘤学》、《胃癌》、《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等六部专著,其中《肿瘤学》一书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胃癌》一书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由徐教授担任主译的美国权威性专著《Clinical Oncology》的中文版已在近期出版。工作之余,徐教授更为关注医学科普宣传工作,在报刊上发表了数篇肿瘤科普文章,积极为广大肿瘤患者、家属普及癌症预防及康复知识,受到广泛赞誉。对于“大教授写小文章”,徐教授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科普是面向公众宣传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能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是为患者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似小实大,当鼎力而为之。
徐教授深深地热爱医学这一为人民造福的崇高事业,他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始终坚持用自己精湛的技术、渊博的知识为广大患者服务。已过花甲之年的徐教授仍辛勤地奋斗在肿瘤防治研究及康复治疗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