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东教授1937年出生于山东省章邱县,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嗣后即从事手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卫生部手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顾玉东教授还是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9~1996年多次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高等院校教学精英、科技功臣,1996年被卫生部授予白求恩奖章。
顾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手外科及显微外科专家,从医40年来,致力于该领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国家科技发明二、三等奖各一项以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长期以来臂丛神经损伤一直是国内外手外科领域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六十年代中期顾教授改变了国外单纯的臂丛神经探查的手术方法,勇于尝试、敢于创新,设计了神经移位的新术式。1970年首创膈神经移位到上肢的肌皮神经上获得成功,使很多患者恢复了上肢的屈肘功能;随后又将第十一对脑神经(副神经)移位到腋神经上,部分恢复了肩关节的功能。艰辛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至80年代,顾教授已用膈、肋间、副、颈丛运动支等多组神经移位的方法,使患者手腕部的功能又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使一只只完全失去运动与感觉功能的“死手”得以复活。
随着我国手外科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上肢神经损伤后上肢及手功能恢复的难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而上肢神经缺损尤其是长段神经及四肢软组织的缺损的治疗仍是空白,以前国内外均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顾教授知难而上,经过三年的深入钻研,利用静脉动脉化游离腓肠神经移植,为长段神经缺损的治疗开拓了一条新路,这是世界神经创伤外科的一大突破,为此深受国际神经外科界赞赏并被广泛应用。1986年顾教授又创造了从健侧臂丛神经根移位来提供动力神经的方法,对无法利用多组神经移位的臂丛神经的根性撕脱伤的病例,选择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200余例,优良率达60%~80%。极大地开拓了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途径,为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的不可逆的根性撕脱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1983年首创小腿外侧皮瓣移植,而后又设计了静脉干神经皮瓣、小鱼际皮瓣的移植,为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治疗寻找到了新的供区。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术自1966年起在国际显微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手术的成功率一直徘徊在90%~93%。手术的失败不但给病人增加了痛苦,而且使病人再丧失一个足趾。为此,顾教授又潜心于显微外科血管解剖的研究,查找手术失败的原因,为了使手术多一分把握,每一次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新术式的诞生,都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操作,通过200例足趾移植的临床实践,终于找到了血管变异规律,提出“二套供血系统的理论”,应用此方法,使日后的200余例足趾移植术均获成功,成功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顾玉东教授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善于总结提高,撰写了《臂丛损伤与疾病的诊治》、《手的修复与再造》等专著,主编《显微外科手术图谱》,均已成为我国手外科领域的重要文献;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154篇,国外杂志发表论文32篇。他为人谦虚谨慎,对于自己的同事,尤其对周围的年轻人则寄予满腔的热忱和厚望,为培养我国的手外科、显微外科专业人才作了大量工作。不论是研究生,还是进修医师、实习学生,在带教中他都手把手地带手术,不厌其烦地作示范,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他所带过的学生无一不为顾教授那种诲人不倦的的优良品德所感动。
顾教授医德高尚,他待病人如亲人,把自己所有的爱心和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病人,深得病人的尊敬和爱戴。“我们要把病人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年长的看作是自己的长辈,年龄相仿的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年少的看作是自己的儿女,”“手术方案的拟定和设计应该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从手术的实际效果出发,多想想病人,为他们寻求一种损伤最小,效果最好的术式。”顾玉东教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由于他技术高超,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医的病人很多,为了对他的精心治疗表示谢意,很多人真诚地馈赠礼品和钱物,顾教授均婉言谢绝。
顾玉东教授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享誉国际医学界的专家,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手外科事业。病床前,无影灯下,书桌旁,到处都有他辛勤耕耘的足迹。人们在赞叹顾教授丰硕成果的同时,更被他忘我的奉献精神所深深地折服。
版权所有 卫生急救网网络实名:卫生急救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备案编号 琼ICP备2021006935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椰城网警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