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正文

陈灏珠

2008-12-01 00:00:00 来源:中国急救网

  本刊记者在拜访陈灏珠教授前,先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进行了“陈灏珠”的引文检索,自1994年以来,引用陈老著述的文献已达5678篇,由其著述的影响可想而知权威性之大。但是,当记者见到这位78岁的老人,在他用微笑和热情制造的平易气氛中,彼此侃侃而谈时,竟让人忘记了面对的是一位国内外著名的医学院士。陈灏珠教授的头衔颇多: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WHO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心血管药物治疗学会、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等5个国际学术组织成员;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主任委员和农工党中央第10,11,12届副主席……所有盛誉的背后,是陈灏珠半个世纪如一日的孜孜以求。

  陈灏珠教授在医学科研领域是业绩卓著的“名家”。他是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左心导管检查、心腔内心音图和心电图检查、血管腔内超声检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成功实施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率先应用起搏法终止快速心律失常,他主持的课题“心脏起搏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在冠心病防治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方面,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1954年,他在国内首先发表诊治心肌梗死的论文;1977年,“丹参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年,“血淤本质及活血化淤原理的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健康人血脂含量调查,得出我国健康人血脂正常水平,这一正常值现在仍为通用标准。他带领的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创造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科研和临床工作的诸多“第一”,1980年被WHO确定为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并延续至今。江泽民主席曾为该所亲笔题词:“严谨求实,团结奉献”,对他们的业绩给予充分肯定。陈灏珠本人也被国家教委授予“从事高等学校科研工作40年成绩卓越荣誉证书”。

  陈灏珠教授在学生心中是严以律己的“名师”。50余年,陈灏珠一直从事着临床教学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已培养了59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先后获得“上海医科大学伯乐奖”及上海市高教局颁发的“从事教育工作30年荣誉证书”。他受卫生部委托主持每年一期的“全国心血管病内科进修班”已举办20余年,为全国各地输送培养了近千名心血管病专业的骨干力量,“心血管病继续教育19年”获上海市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做陈灏珠的学生,听陈灏珠的课,令许多年轻学子引以为幸。他讲课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极其重视课堂效果。临床示教查体时,总言传身教告诫学生要爱护病人,莫把病人看做“实习的工具”。一言一行,大师风范,使许多学生终生受益,如今一些已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学者的学生仍难忘陈灏珠当年给予他们的谆谆教导。广义地说,陈灏珠的学生不仅仅是那些亲自聆听过他授课的人,更多的人受益于他历年发表的400余篇论文和主编或主译的洋洋千余万字的著述。他主编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第3及4版,《实用内科学》第10及11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2版,以及主持翻译的《心脏病学》、《临床心脏病学》、《西氏内科学精要》、《默克老年病学手册》等世界医学名著,为无数青年学子开启了医学大门,也成为无数临床医生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这些著述,堪称我国医学出版领域的精品,先后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灏珠教授在病人眼里是和蔼可亲的“名医”。他常掛在嘴边的话是:“看到病人痊愈,是我最大的幸福。”为这“幸福”,陈灏珠50余年没有离开过病人,出门诊,守病房;下农村,奔震区;赴战场,上大堤,陈灏珠身背药箱,走遍全国。1950年防治血吸虫病、1951年在抗美援朝医疗队,他都立了功。1998年长江洪水,他不顾古稀之年,仍参加医疗队赶赴抗洪第一线。1974年,他首先成功地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成功抢救“奎尼丁晕厥”病人,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1975年4月,美国访华团副团长巴茨博士突发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陈灏珠作为抢救小组组长,婉言谢绝了美方派专家来主持抢救。经过7昼夜的全力抢救,巴茨博士脱离了危险。这件事,当时在美国轰动一时,媒体给予高度赞扬,成为中美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然而,这仅仅是他诊治的无数病人的一个缩影。对每一位病人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尽最大的努力,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是陈灏珠追求的境界。当年他发表的许多病例讨论记录,严谨而精细,至今还受到中青年医生的青睐。

  陈灏珠教授不愿意多谈自己的成绩,上述资料均整理自有关报刊的报道。最后,在谈及《临床误诊误治》杂志时,陈老鼓励本刊编辑和作者:“总结失败的教训是很有意义的,减少误诊有益于临床医疗质量的提高。”走出院士的办公室,想着陈老常说的话:“人,是一定要有精神的!”正是凭借这种精神,陈灏珠教授用毕生的追求,显示出真正的名家风范。

版权所有 卫生急救网网络实名:卫生急救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备案编号 琼ICP备2021006935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椰城网警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